P2P租车们秉承着互联网思维,幻想着只做平台与纽带,就把钱给挣了!就只能重蹈之前外卖大战的覆辙,成为风口上掉下来的猪。
P2P的风口多大的风?
P2P租车方式很简单,有别于传统租车,是让私家车车主将自己有意出租的闲置车辆放上租车平台,然后租客搜索到合适的车辆,双方约定好租车时间和价格等条件,完成租赁交易。
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模式之下,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下舆论的热门,P2P租车行业最应该感谢的或许是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,其在接受采访的一句“私家车永远不允许当专车”,让专车服务这个P2P租车的最大对手自动离场,从而让P2P坐拥一个被预期为百亿市场规模和亿级用户规模的巨大蓝海。
仅仅一个数据就能够说明蓝海的所在,2014年末,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1.2584亿辆,而在2014年11月,中国驾驶人数量即以突破3亿,成为世界第一。而据预测,未来私人汽车和驾驶人数量之间的差距还会更大,甚至可能达到5倍差距。
消费者的需求和私家车数量的鸿沟,则是让P2P租车飞起来的风口。P2P的模式也呈现出互联网+的核心优势,较之传统租车的繁琐,网络平台则更为快捷,以目前可租赁车辆为7万台的cocar为例,其车主从提交、管理车辆,到接受或拒绝订单,完成整个流程耗时70秒内,租客除网站下单外,下载手机APP,一键租车,一键付款,完成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,其效率是传统租车数倍。
神州、一嗨、cocar、pp等公司近期集体发力P2P,也就没啥好大惊小怪得了。
风险控制才是最大用户体验
但有风口,并不代表一定能飞。
打个不恰当的比喻,其实P2P租车和之前火爆过的外卖电商相似,方便快捷只是其用户体验的卖点,而且不是唯一。反而,风险控制则是在方便之上的真正用户体验和保障。
尽管诞生时间不长,但一些关于P2P的负面已经开始见诸报端。
常被引用的案例主要集中在车主风险之上。《文汇报》报道称张女士通过某网上租车平台将新买的高尔夫轿车出租后,竟被租客抵押转卖给了一家车行。而某租车平台却以自己“仅仅是提供信息平台”为由,在追车、赔付和责任认定上再三推诿。另据中国道路运输协会收集的资料显示,2012年全国被骗租赁车辆占租赁车辆的比例为3%,个别地区超过8%。
但同时,消费者风险更加巨大。尽管目前P2P租车尚未有此项负面,但传统租车行业中,就屡屡爆出消费者租车后,车况不良而导致驾驶危险的事例。这一存在多年的旧疾,在以P2P租车们“轻公司”为标榜、更多来自互联网行业的跨界者来说,则更难克服和更易爆发。而且较之前述案例的偶发性来说,后者的爆发则是高频次且难以预防的。
无它,毕竟从互联网行业跨界到传统产业,从业者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,往往是对传统产业不够专业。
如果P2P租车们仅仅只是将自己作为一个信息分享的平台,把自己当作打车应用的租车升级版,而不全程参与到服务体验的保障之中去,则问题将更加严重。
巨头们开打风险控制牌
专车两强神州和一嗨,从传统的连锁租车业转型而来的cocar,以及宝驾,分别在最近交出了他们在P2P租车风险控制上的不同答卷。
一嗨租车的模式是强化线下门店的管理力度,将全国上百城市的线下门店服务纳入一嗨车享,从而提供风险控制服务。
拥有6万辆自有车队这一“重资产”的神州租车,尽管高调宣布进军P2P,但目的仅仅作为其专车业务的一个补充和用户粘度的催化剂。
不同于神州与一嗨,仅仅将P2P作为其门店模式的补充,专注于P2P、平台待租车辆为4万辆且近期遭遇过负面冲击且的宝驾,其答卷则属于痛定思痛,其近期推出了针对通过该平台出租期间被盗抢的车辆“先行垫付保险赔偿计划”。力图让车主放心租车。只是,这样的解法,未免有点太保险公司了。而且对消费者的保障依然不够明显。
有着连锁租车业转型背景的cocar共享租车,则在本月推出“链式保障计划”,宣称要嫁接以及升级连锁租车风控模式。而其链式保障中,除了全额保险赔付外,还通过与国家征信体系对接,来强化对租客的身份核查,并可能将成为首家接入芝麻信用的P2P租车平台。据cocar共享租车北京分公司负责人介绍,前述案例发生前,该租客亦曾尝试在cocar平台上向同一位车主发起租赁请求,但被平台及时预警和直接拒绝。
不过,更重要的是链式保障的另一极,即以自研硬件来预防和管控租客危险驾驶行为、超时行为和越出既定行驶区域的行为等措施,则可更好的消除车主风险的同时,亦对租客的安全驾驶提供更多保障。在风控上的“提前入场”或许正是这个诞生于去年12月的小弟弟,得以在短时间内,超越出生早大半年的pp、宝驾,拿下7万辆在线车辆的关键所在。
至少值得欣慰的是,在P2P租车大战刚刚开始之时,参战巨头们均以注意到了真正的消费者体验,尽管离完美体验还有不少距离,但至少不会出现外卖电商大战如火如荼之时,被各种外卖质量问题狠狠泼上一盆冷水而几乎全军覆灭的景象。
只是,那些想在不顾用户风险的同时把钱挣了的P2P们,该醒醒了。